微型小说:门不当户不对 | 魏月娥

  作者:魏月娥

  三姐是我的堂姐,出生在五十年代。三姐在家排行老三,但在大伯家里,三姐却成了苦老大。大姐出生不久夭折了,二姐出生后作为家中长孙跟了寡居的奶奶,被奶奶宠上了天。这下苦了三姐,成日里不是干农活做家务,就是照看弟弟妹妹,还有伺候大伯母坐月子。大伯母一共生了十二个孩子,底下的弟弟妹妹哪个不是三姐看大的?三姐喜欢读书,也想像二姐一样上学,但是常常在课堂上,被大伯或者大伯母揪着耳朵拽回家.这样,可怜的三姐读书生涯定格在小学三年级。

  转眼到了七十年代,三姐十八了,到了出嫁的年龄。三姐根红苗正,贫下中农出生,人长得漂亮,圆脸大眼睛,中等身材,又吃苦耐劳,算得上十里八乡数一数二的好姑娘.要说哪点不好,就是文化程度不高。二姐跟着奶奶高中毕了业,嫁了个教书的,俩口子卿卿我我,出双入对,羡煞三姐。三姐也喜欢有文化的,也想嫁个教书的,二姐笑话三姐心气过高,教书先生娶了你,和你说话相当于对牛弹琴了。三姐不懂什么叫“对牛弹琴”,但听出二姐的意思,就是自己配不上教书先生。

  偏偏三姐不信这个邪,非教书先生不嫁。大伯大伯母四处托人说媒,终于有个外村的教书的男青年看上三姐,男青年叫文文,高中毕业,长得不怎么样,眼睛小,嘴巴凸。村里人都说,这男的长相白瞎了三姐的美貌。三姐说,光名字就够有文化的了,就他了。不用说,文文后来成了我的三姐夫。

  三姐夫家虽说当初在农村,但家里人个个有文化,都吃公家饭,就三姐夫当初还是个民办教师,凑合娶了三姐。婚后的三姐吃尽了婆家的苦头.婆婆说,门不当户不对的,悔青了肠子,娶了个睁眼瞎,长的好看有什么用!本来是“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”的门风,这结的是哪门子亲。婆婆不允许三姐夫的弟弟妹妹称呼三姐嫂子;不准许三姐住上房,只能住冬冷夏热的下房;不给三姐花钱置办衣服;而三姐夫是个极其没主见的人,凡事听妈的。三姐常常是春天的时候穿着冬衣回娘家问大伯母换衣服,要钱花,大伯家本来就穷,这下更难了。

  三姐生了孩子以后,大伯大伯母以为婆家会有所改变,结果婆家更加变本加厉。三姐住娘家破了全村记录,一住一年或者大半年,委屈的泪水常常在半夜浸湿枕巾。后来,大伯觉得情况不妙,再这样下去,非离婚不可,狠狠心,一棍子把哭哭啼啼抱着孩子的三姐赶回了婆家。

  三姐咬咬牙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,把孩子托付给好心的邻居,去生产队挣工分,和男劳力一样受累。三姐说,为了活着,把泪水咽在肚子里。八十年代婆家人都迁入县城,三姐夫转了正,成了公办教师,到了大一点的镇上教书,三姐于是带着孩子跟随去了。在校办工厂,三姐做了排版印刷的工作。三姐苦啊,没文化,咋办呢?三姐每天晚上查字典学习生字,生词,就像一个小学生那样一笔一划认真写,努力记。到后来,校办工厂的人听说三姐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,都惊呆了,不可能啊!

  三姐夫不愧是教师,思想意识超前,从那时候开始就和三姐过日子AA制了。三姐生了三个孩子,一边抚养孩子,一边找各种工作。三姐说,不干活没得钱花,三姐夫一分钱都不给她花。

  改革开放以后,那个镇上三天两头有集会。三姐又动起了脑子,何不摆个摊卖卖东西。正好有个娘家人在那里有个摊位,三姐在人家的帮助下办了营业执照,做起了买卖,卖起了布匹。就这样,为了多卖布匹,三姐还到别的集镇去,三里五里,十里八里,甚至是几十里之外,三姐骑辆破自行车,风里雨里赶路,饿了,吃口冷馒头,累了就地休息一会儿。常常为了抢个好摊位,天不亮就出发。三姐白天卖货,晚上练习口算,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。

  三姐夫除了教书学习培训,连根大葱都没买过。三姐不在家的日子,他就带着孩子吃学校食堂。不过三姐夫一心努力向上,函授了大学文凭,成了教师骨干。三姐婆婆看着儿子一步步事业飞黄腾达,看三姐更不顺眼。她说,当初要是娶个同行,琴瑟和鸣,事业上互相帮助多好。看看那个没文化只会瞎折腾的女人,整日里蓬头垢面的,没品位;再看看她那个娘家,穷得叮当响,一家子也没有一个出色的,住在那鸟不拉屎的穷山沟,多会儿有出头之日?婆家人都看不起三姐,他们家的大小事都和三姐没关系,甚至三姐的小叔子小姑子结婚生子摆满月酒都不要三姐参加。三姐说,门不当户不对的,能怪谁?怪自己攀了高枝!

  九十年代,三姐攒了点钱,就在那个镇上开了个布匹门市。三姐算账,别人用计算机摁,三姐用口算,顾客怎么都不会想到三姐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。三姐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,三姐夫的工作又调到了县里的重点高中。单位集资房子,三姐夫继续和三姐AA制,理由嘛,房子不是我一个人住,你也住啊!三姐狠狠心卖了门市,集资了房子,随三姐夫进了城。

  住进楼房的三姐又开始了打工生涯,家里需要钱,年迈的父母要赡养。自己的男人是高级教师,住的是楼房,比其他在村里的弟弟妹妹过的富裕,三姐觉得自己在娘家应该多做贡献。三姐说,其实嫁给文文一点也不后悔,文文不做饭不干家务,可是三个孩子全凭有文化的文文辅导学习。三姐还说,她特喜欢文文和孩子们在台灯下学习,美着哩。就在进城不久,三姐的三个孩子相继考上技校和大学,三姐的婆婆常常奚落没用的三姐,孩子们这么出息都是因了有个教书的爸,不然,都会和你一样下场,没文化,活受罪。

  事情的转折很有戏剧性。就在三姐的孩子们个个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,也吃上了公家饭之时,三姐的侄儿侄女齐刷刷考上了重点大学,个个头上的光环比三姐家的孩子亮。三姐的婆婆怎么都不会想到,重点高中的教师辅导出来的孩子比不过目不识丁的小舅子家孩子,况且那孩子们都是山沟沟出来的,起跑线差了自家孙子十万八千里。三姐夫也不得不佩服小舅子家孩子学习的精神和毅力。那时的三姐又经过打拼,盘下了市中心的布匹店,当着三姐夫的面,给娘家争气的侄儿侄女一沓沓红红绿绿的钞票。你们的爸供不起,姑姑供。

  三姐的侄儿侄女们后来又继续深造,读研读博。他们毕业以后,有的去了高校,有的去了研究所,有的做了公务员,都在一线城市生活。回来的时候,总要去看看他们的姑姑。三姐的婆婆感慨道,真是没想到,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,如今是人家的门坎高了。说完偷偷和她儿子说,我以前错怪你媳妇了,她没文化不是她的错,要搁现在,保不齐和她侄儿侄女一样优秀呢。

  从此以后,三姐夫开始上缴三姐工资,再不说什么AA制的话了,因为他知道三姐的收入远远超过了他。三姐眼睛里噙满泪水,这一天来的有点迟,但她很满足,六十岁的人了,终于得到人家的认可。

  大伯和大伯母在三姐的精心照料下平静地合了眼,那刁难的婆婆三姐也送了终。

  如今三姐接近七十的人了,文文也早退休了,他们常常一起去附近的公园散步,落日的余晖照在他们的身上,很温馨,很温馨……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